【河南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精讲班- 天净沙•秋思

河南成人高考网www.hncrgk.com.cn 发布时间: 2018年06月02日



天净沙?秋思

 

五十一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世把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其剧作代表作是《汉宫秋》,有散曲现存120多首,辑为《东篱乐府》。

二、文体知识

元代散曲是继宋词以后新产生的一种抒情诗体。它在形式上的特点主要是可用衬字;增损字句较诗词活泼;不分片,押韵也较诗词自由,阴、阳、上、去四声可通押(曲没有入声韵),表现手法上多用铺陈、排比,少用比兴。

散曲有小令与套数之分,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数同民一官调中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

这是一首小令名篇,旧时被赞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内容分析

这支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用极为精炼的文字,描绘了萧瑟悲凉的秋郊暮色,表现了天涯游子思乡,倦于飘泊的情绪,透露出具有特定时代气息的怅惆情调。

 

1.枯藤老树昏鸦——

深秋时节,万物萧条,青藤枯老,黄叶凋零,几只归鸦在老树上瑟缩着,荒凉、冷落、衰颓。一片萧飒的秋景,造成一种黯淡凄凉的气氛,衬出这个旅人内心的悲哀。

2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风景是幽静的,而人家安居其间,这幅清然秀丽的田园小景,与游子此时孤独、苦闷的心情都显得格格不入,反而牵起无限乡愁,以乐景写哀,通过创造与作品人物心境不协调的气氛,从对立的角度反衬人物愁苦心情。

3.古道西风瘦马——

既写景,也写人。一个字写出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难。这句不但写出景色的萧条、感情的凄楚,也同时暗示了这个旅人的生活状况和他为什么在这黄昏的秋郊还在奔走的原因。这一句是曲子的重心所在。

4夕阳西下”——

写时间愈来愈晚了,凄凉的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强化了全曲苍凉的氛围。同时完成了向末句直接抒情的过渡。

5断肠人在天涯”——

点明旅人的感情,悲秋的缘故。道尽了天涯游子绞心撕肺、肝肠寸断的愁苦彷徨之情,把愁思的主题推向高潮,为全篇的点睛之笔。

 

四、重难点分析

一、概括这首曲的情感内容,理解末句点明题旨的作用。

这首散曲通过描写郊野日暮的秋景,表达游子思乡、寂寞愁苦的情思。

末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这句话使开头各种景物有机联系在一起,各种情绪集中体现在这句话中,起到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把握这首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具体分析作品是怎样以一个个景物画面来传达羁旅之情的。

这首曲最大特色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作者借秋天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三、说明曲中第一、三两句与第二句之间感情色调的对比关系。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两句写荒凉苍茫景象,与小桥流水人家的闲适温馨气氛,在感情色调上构成鲜明对比,两方面都牵动了游子之心,在艺术表现上可谓相反而又相成。

四、认知曲子前三句属于对仗中的鼎足对

鼎足对是元代散曲中三句相对的形式。本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是鼎足对。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作者借苍凉迟暮的自然景物,巧妙地传送出天涯游子寂寞愁苦的情思。

2、景物并置的手法写景。

小令的前三句,每句并置三个景物,其间不用虚词连接、组成画面,表现出秋郊黄昏的景色。不仅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且语言上工整凝炼。

3、写景中有感情色调的明显对比。

第一句和第三句,作者精心选择了具有暗淡色彩,给人以凄凉感的修饰词西,便使景物呈现孤寂,荒凉,迟暮、哀老的感情色调。小桥流水人家则给人以幽静闲适、温暖的感觉。两组景物从相反的角度,都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造成一种相反而相成的艺术效果。

4、前三句运用散曲中常见的鼎足对

 

前赤壁赋

 

五十二  前赤壁赋

苏轼

一、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京,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关于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文体。赋讲究文采、对仗、韵律,兼具诗与散文的性质,形式铺张扬厉、夸饰,有大量的描述。

汉初的赋,继承骚体传统,并逐渐向新赋转化。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文赋的形成。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新体赋的成熟。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小赋。魏晋六朝赋朝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或律赋;接近散文的叫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三、字词正音

属(Zhǔ)窈窕(YǎoTiǎo)斗(Dǒu)冯(Píng)棹(ZHào

和(Hè)愀(Qiǎo)扁(Piān)藏(Zàng)藉(Jiè)

 

四、学习重点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重点字词句

1、重点字

1)固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3)逝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4)曾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5)苟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6)虽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2、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名作状,向西)

2)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东流)

3)侣鱼虾而友侣麋鹿(侣,意动,以……为侣;侣,意动,以……为友)

4、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3)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六、课文分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寡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免费领取河南成人高考复习通关资料包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网站文章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hncrgk.com.cn/zsbyw/3875.html